关闭
尖端技术,从科学岛上走近身边 科普基地,在王咀湖边拔地而起
发布日期:2021-11-23   浏览量:84   来源:   保护视力色:                
分享到: 0

在科技强国建设中担纲承梁,合肥尖端成果层出不穷;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源于“科学岛”的先进技术走向更多合肥人身边;让“科里科气”成为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市科技馆新馆建设如火如荼……连日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合肥广大科技工作者中引发强烈反响,以实干担当贯彻全会精神,科技工作者们用实际行动,推动合肥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实现高质量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岛上”新技术,就在家门口

在合肥市区西北,有山水环抱一岛屿,绿树葱茏、水光潋滟,称其为一片“世外桃源”绝不为过。可合肥人都习惯骄傲地把这个地方称作“科学岛”。因为这座岛,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

对许多合肥人来说,这里虽神秘,但却很亲切。不仅因为近在市区的地理位置,更因为近在身边的“岛上”技术。

11月22日,记者从合肥研究院获悉,基于该院智能机械研究所多年研究成果打造的“智慧健康小屋”已在合肥三孝口街道、五里墩街道、笔架山街道、芜湖路街道等十多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在智慧健康小屋中,有一批合肥研究院研发的高科技体检设备,同时,“智慧健康小屋系统”将生物医学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平台等先进信息技术,与健康管理、行为改变理论、认知理论等有机融合。

在这里,合肥居民能够享受到先进的快速检测、风险预警、精准指导、闭环管理等主动健康服务。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智能所健康信息技术实验室主任丁增辉告诉记者,研究团队用了5年的时间,采集、抽取、分析了十几万份数据,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让机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归纳与深度学习,开发出了这套慢病风险评估模型。

基于这套模型,系统已经“变成了”一个较专业的医生,能对测得的身体指标和问卷内容进行快速整合分析,给出“私人定制”的健康报告。因此,智慧健康小屋能有效辅助基层医护人员,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进行慢病管理。

“智慧健康小屋,是合肥研究院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让科技成果与百姓需求对接,实现成果本地转化的重要一步。”合肥研究院智能运动与健康信息技术中心曹庆庆说,近期,在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学习中,自己再次深切感受到,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应是许多科研人员的奋斗目标。

接下来,科研团队正继续对相关设备和技术进行更新与扩充,同时与更多街道、社区接洽,力争年底前在肥建成20个左右的健康小屋,让更多合肥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科学岛”上的先进健康服务技术。

做好“国家队”,担起科技创新主责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合肥“科学岛”在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持续展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担当作为。

固体所研制的“着陆器缓冲拉杆材料”,各方面性能指标均优于技术要求,助力“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成功着陆;智能所参与研制的“无容器材料实验腔体子系统”,攻克了数个复杂的关键技术,成为“天和”核心舱的核心装置;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EAST再次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频出的国际顶尖科技成果,让“科学岛”不时引起轰动,吸引全球的目光。

创新步伐,从不停歇。

发现脂肪肝发展成肝癌的代谢调控机制;开发出可用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脂管理的无创检测系统;研制出高性能太阳光热墨水和光热薄膜……仅11月,“科学岛”就又诞生出一批亮眼成果。

11月15日,合肥研究院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专题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会中,合肥研究院党委书记黄晨光表示,研究院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政治任务,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要结合研究院实际,将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落实到科技创新主责主业中。

“我们要做好‘国家队’‘国家人’,肩扛‘国家事’‘国家责’。”黄晨光表示,研究院将以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为牵引和依托,以强化基础研究为支撑,突出多学科交叉,发挥建制化优势,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科学普及】新馆开始“穿新衣”,机电工程完成约40%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合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统筹科技创新及科学普及,让“科里科气”成为合肥最鲜明的城市气质,再次明确了科普的重要地位。

11月22日,合肥气温骤降,而位于高新区王咀湖东岸的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工程项目建设现场仍一片热火朝天!现场,约十台登高车同时运行,数百名工人正在这座合肥科普新地标中加紧施工。

2019年12月26日,悬挂“合肥市科技馆新馆(自然博物馆)工程项目部”标志的挖掘机挖下了新馆建设的第一铲土。如今,颇具震撼视觉冲击力的新馆建筑已拔地而起,初具雏形。

新馆整体造型呈不规则状,极具个性,远远看去,缓缓升起的绿坡与穿插错动的4块“金属盒子”构成了馆体的整体印象。记者获悉,该项目总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是位于黄山路的合肥科技馆老馆建筑面积的4倍多。

“今年6月,新馆主体结构封顶,10月,所有塔吊已经拆除。”市重点局合肥市科技馆新馆项目负责人吴敌介绍,当前,工程已进入外幕墙施工美化阶段,这相当于给新馆制作一套精美的“衣服”。同步进行的机电安装工程,则是为新馆搭建起运行的“神经网络”。“目前,幕墙工程已完成约50%,机电工程完成约40%。”

多项新技术加持,为市民打造惊艳科普基地

位于黄山路上的市科技馆老馆造型实际上已极具标识性,而“智慧盒子”状的新馆造型则足以用惊艳来形容。“我们希望新馆建筑本身,就能成为一个展项。”合肥市科协驻新馆项目代表方泽相介绍,新馆建筑设计以“人-科技-自然”为主题,突出生态与人工的结合,形成从自然中生长出的建筑形态。

“为达到建筑与自然‘共生’的视觉效果,我们在4幢场馆的侧面都使用了阳极氧化复合铝板,这些材料会产生雾化镜面效果,能够映射出周边植被等环境,让整个建筑融入自然中。”吴敌说,这项技术此次系首次在安徽使用,施工工程中需要对色差和平整度进行精确控制,在正式安装前,技术人员对工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培训。

在项目建设的关键阶段,吴敌和工人们在工地上日夜兼程,每天最高峰有300名左右的工人在项目上同时施工。

“如今,合肥正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我能为合肥创新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感到无比骄傲和责任重大。”吴敌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令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以实干担当时代重任。着眼于当前工作,就是要严把工程安全、质量、进度关,扎实把新馆建好。“新馆建设是一项创新工作,也是一项民生工作,我们一定竭尽所能,力争在明年5月所有工程实现竣工,早日为广大合肥市民提供又一个能尽情领略创新魅力的科普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