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河镇盔头村43岁的经济女能人徐凤梅,摸索出“水稻+芹芽”的种植模式,不但实现“一地双收”,而且“点草成金”,让无人问津的稻草里长出白嫩的芹芽,带领乡邻共走致富路,种出乡村振兴好“丰”景。
春吃芽,夏吃瓜。初春时节,正是品尝芹芽的好时节,泥河镇盔头村蒋万家庭农场100多亩芹芽种植基地里呈现一派繁忙的景象。徐凤梅正带领工人们采收、分拣、冲洗、打包,将一筐筐洁白、鲜嫩的芹芽装车,销往市场。
“徐凤梅带领我们妇女致富,我们在这里打工五六年了,每天工资是120元,一年纯收入有3万多元。”泥河镇盔头村村民柯桂红满脸笑容地说,“闲时给她家帮忙,农忙时还能在自家干干活,照顾一家老小,挺好的。”
说起种植芹芽,徐凤梅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2018年,她和开耕田机的丈夫流转了村里360多亩农田,种植水稻、小麦。到了收获的季节,望着满地的秸秆,徐凤梅突发奇想,要利用现有的秸秆资源搞芹芽种植。
“一方面,利用废弃秸秆和闲置农田种植,可降低投入,因为芹芽生长周期短,约30-50天,一年可多茬种植,利润空间大。”经过考察学习之后,徐凤梅对种植芹芽的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秸秆资源利用化,减少焚烧污染,采用循环模式,降低化肥使用量,符合绿色农业趋势。”
2019年9月,水稻收获后,徐凤梅和丈夫就开始忙活起来,整地、播种、搭拱棚,忙了一个冬季。谁知到次年1月揭棚准备采收时,却看到棚里的芹芽还“缩”在泥土里。
面对失败,徐凤梅并不气馁,而是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主要是温度过低、土壤与水分管理不当导致的。于是,我在大棚上再加上一层草帘保温,同时种植前深翻土壤,加入猪粪沼液等有机肥改善透气性,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及时排水。”徐凤梅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努力,徐凤梅摸索出不少经验,先是搭建小拱棚,再用黑地膜、稻草帘覆盖,让芹菜避光生长,并采用控温等方式培育软化芹芽,使其茎秆更白嫩,到揭棚采收时,根根洁白如玉、清香四溢。
“今年在芹芽生长期,气温湿度适宜,品质产量双提升,亩产达到3000斤,较往年约增产10%以上,1亩地有1万多元的收益” 徐凤梅的丈夫蒋嗣珍介绍。
富裕起来的徐凤梅夫妻俩不忘乡邻。他们办起了家庭农场,传授种植技术,吸纳50多名村民就业,带动20多户种植,与大伙一起发“芽”财。盔头村“两委”因势利导,扩面积、创品牌、建基地、拓市场,已初步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芹芽“香满”群众致富路。
“村里将芹芽作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壮大,打造1000余亩产业基地,成立合作社,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岗位,构建‘企业+农户+社员’产销链,降低个体风险。”泥河镇盔头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杨礼平介绍,“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形成地域品牌,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